“冬眠”技术 或颠覆未来太空旅行
中国航天新闻网讯: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领航员空间站中的宇航员们可以在危机时刻休眠。其实,这并非只是一个幻想,而是全球宇航员的真实愿望,但是,怎样才能使宇航员在健康状态下长期熟睡?如果人类能像熊一样冬眠几个月,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事实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欧洲航天局(ESA)都在研究控制宇航员“冬眠”的载人深空探测技术。
日前,ESA就提出了一个从地球一路“睡到”火星的载人探测概念。那么,宇航员冬眠究竟有什么好处?又面临哪些困难呢?
冬眠技术有助于破解深空探测难题
众所周知,深空探测飞行距离远,时间动辄数月甚至以年计,宇航员面临长期宇宙辐射、肌肉流失、旅途寂寞等身心健康问题,而飞行中的食品、饮水、氧气等大量的物资消耗也将显著增加任务成本。这些都是限制人类将足迹迈向深空的未解难题。
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与其研究更先进的火箭和飞船,不如通过让宇航员冬眠,使上述难题“消于无形”。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冬眠不是冷冻,只是通过适当降低体温,使宇航员的新陈代谢变得“迟钝”,这带来的第一个好处就是物资消耗减少。同时,冬眠的宇航员不需要太大的活动空间,整个航天器的体积和质量可以大幅度减小,辐射防护的技术难度显著降低,节约整个任务的能源消耗、成本投入。更重要的是,冬眠能够消除宇航员执行任务中的紧张感和孤独感,而且冬眠的宇航员几乎不会出现肌肉流失。
将冬眠技术用于载人探测火星任务
ESA认为“可控的冬眠是载人太空飞行中一种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并且成立了专门从事相关研究的“专题小组”,希望使其成为现实。日前,专题小组研究了将冬眠技术用于载人探测火星任务的可行方案,设计了初步的航天器冬眠居住模块草图。研究发现,通过宇航员冬眠,航天器的质量可以减少三分之一。
根据ESA提出的方案,和有冬眠习性的动物类似,宇航员在进入冬眠前要先“增脂”以储存能量。之后通过服用一种特殊药物进入“麻木”的冬眠状态,随之舱室的亮度变暗、温度大幅度降低以将宇航员身体“冷却”。一般情况下,从地球到火星需要飞行180天左右,宇航员需要提前苏醒,度过至少21天的休养期。
根据ESA公布的草图,整个冬眠居住模块为圆柱形,直径仅有5.9米,高度仅为5.33米,拥有生命保障、居住、储藏、工作等9个系统隔间,能够满足6名宇航员需求。如果不使用冬眠技术,整个居住模块的直径和高度要达到8~9米,体积达到前者的3倍。
宇航员冬眠面临多重技术难题
ESA希望能在未来20年实现载人冬眠火星探测。愿景虽好,但拦在路上的重重技术障碍却不可小觑。
宇航员冬眠一个月、半年甚至一年后在太空中的某个地方醒来,肯定会感到陌生、震惊和恐惧,心理影响需要消除。
更关键的是,怎样保证冬眠技术的安全性?既要绝对保证宇航员准时醒来,又要防止冬眠对宇航员身体造成严重损伤。熊在冬眠时能够回收尿液和蛋白质,有的动物具备恒温唤醒功能,可以根据周围环境温度和心率周期来中断他们的冬眠状态。人类并没有自然冬眠习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不得而知。
同时,假如所有宇航员都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丧失行动能力,整个任务只能依靠航天器自主运行。在宇航员苏醒前,航天器要保障自身绝对安全,这需要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深度嵌入,解决航天器自主故障检测、隔离、恢复等难题。
-
-
第78届联合国大会开幕
第78届联合国大会5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第78届联大主席丹尼斯·弗朗西斯呼吁会员国用真正的多边主义精神来解决全球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更好地保护人类的安全和尊严。
넶8 2023-09-06 -
美国商务部长:评估结束前,预计不会改变对华关税政策
近日,返回美国的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接连接受媒体采访,宣传自己的访华“成果”。当地时间9月5日,雷蒙多接受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节目采访时,强调了沟通对于促进中美经济关系的重要性,称美企“迫切”需要中美之间进行对话。
넶5 2023-09-06 -
台当局被中美洲议会出局,“断交”效应涌现,下一个恐是危地马拉
中美洲议会21日在尼加拉瓜首都马那瓜召开全会,表决通过关于取消台湾地区立法机构所谓“常驻观察员”地位,接纳中国全国人大成为议会常驻观察员的两项决议。
넶6 2023-09-06 -
联合国预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今年经济增长1.7% 低于2022年的3.7%
当地时间9月5日,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拉加经委会)在一份宏观经济调查报告中指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今年的经济增长预计为1.7%,低于2022年的3.7%,预计2024年经济增长为1.5%。
넶10 2023-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