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月球的出现或有助于地球制造氧气
中国航天新闻网消息,考古学家发现地球在早期的时候氧气量很低,根本不足以支持现在地球生物圈的活动。之后氧气的含量并不是稳步增加达到今天的水平,而是出现几次飙升的时期。8月2日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的研究提出,地球上含氧量大幅提升很可能和月球的作用相关。
科学家目前掌握的信息认为,地球在诞生的初期大气层中几乎没有氧气。在距今大约20亿年前的时候,氧气的含量突然飙升到目前氧气水平的百分之几。在那之后这样的氧气水平维持了大约十亿年后,又出现一次大幅的提升。
对于地球氧气含量发展的过程,科学家提出过一些理论解释。其中被较多人谈论的是生物学家的说法:微生物的光合作用为地球提供了大量的氧气。
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无法解释的是,这些微生物在地球氧气量第一次飙升事件之前已经存在了,为什么在后来十亿年内并不是逐渐地推进地球上的氧气含量?
其他科学家提出过几种理论辅助解释,比如火山喷发的气体吸收了大量氧气,消耗了氧气,导致氧气含量没能继续增加;有的说是因为当时环境没有足够的营养,一种特别能制造氧气的藻类——蓝藻不能大量繁殖。
这份新研究提出,地球上氧气量的变化很可能与地球自转时间的延长相关——地球自转时间的变化和氧气含量变化的时间点存在一致的地方,很可能这不是巧合。
关于地球自转的时间,科学家目前认为也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认为地球刚诞生的时候,每6小时自转一圈,后来随着海洋的形成和月球的出现,潮汐力增加了地球自转的摩擦力,导致地球的自转时间一步步调整,直到现在的24小时一圈。
但是这个时间调整的过程也不是均匀的。较多人认可的一个理论是,潮汐可分为海洋潮汐和大气潮汐两类。它们会相互抵消彼此的作用。这两种潮汐力相互牵制,让地球的自转周期在长达十亿年的时期内,都维持在21小时的水平。这份研究认为,这正好能解释为什么地球的氧气含量在两次飙升事件之间,有一个长达十亿年的持平阶段。
这份研究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德国莱布尼茨热带海洋研究中心(Leibniz Center for Tropical Marine Researc)的生态学家陈努(Arjun Chennu)说,他们的分析模型显示地球自转周期的变化,延长了日照时间,促进了蓝藻制造氧气的能力。
他说,当地球自转太快的时候,蓝藻的造氧能力还没达到高峰就已经傍晚了。后来地球自转速度放慢一些,多出来的日照时间大幅促进了蓝藻的造氧潜力。
-
-
第78届联合国大会开幕
第78届联合国大会5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第78届联大主席丹尼斯·弗朗西斯呼吁会员国用真正的多边主义精神来解决全球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更好地保护人类的安全和尊严。
넶8 2023-09-06 -
美国商务部长:评估结束前,预计不会改变对华关税政策
近日,返回美国的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接连接受媒体采访,宣传自己的访华“成果”。当地时间9月5日,雷蒙多接受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节目采访时,强调了沟通对于促进中美经济关系的重要性,称美企“迫切”需要中美之间进行对话。
넶5 2023-09-06 -
台当局被中美洲议会出局,“断交”效应涌现,下一个恐是危地马拉
中美洲议会21日在尼加拉瓜首都马那瓜召开全会,表决通过关于取消台湾地区立法机构所谓“常驻观察员”地位,接纳中国全国人大成为议会常驻观察员的两项决议。
넶6 2023-09-06 -
联合国预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今年经济增长1.7% 低于2022年的3.7%
当地时间9月5日,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拉加经委会)在一份宏观经济调查报告中指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今年的经济增长预计为1.7%,低于2022年的3.7%,预计2024年经济增长为1.5%。
넶10 2023-09-06